咔咔印像-送礼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10/6/10 15:59:00
虽然树上的叶子还没掉光,圣诞老人和他的红鼻子驯鹿鲁道夫可能已经带着铃儿响叮当的雪撬上路了。不信你可以看看美国的大小商店,圣诞主题的商品已经堆满了货架。
其实在所有的洋节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圣诞节。虽然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守着壁炉旁挂满晶莹坠饰的圣诞树,听听那些久远而神秘的宗教故事的确是种享受,但之前的两个月中,狂轰滥炸喋喋不休促销的商家和满大街拎着各式各样的包装袋、脸上显出醉酒般兴奋的人群,都让你毫不费力地看穿这个节日的温情面纱下面资本社会商品统帅情感、物质主掌理智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个关于礼物的节日,男女老幼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参与这场礼物游戏。从事先对亲友的需求犹抱琵琶的打探、对自己的喜好欲说还休的暗示,到购物时一手握着打折券,一手握着计算器的精打细算,到拆礼物时无论心里的真实感受,脸上都要做出的惊喜和感激、拥抱、亲吻……直到所有程序完成之后,在商场的退货台前排起比缴款台前长得多的队伍,这场游戏才算结束。
这几年被进口到中国的圣诞节,程序上显得简单得多,基本上是年轻人的狂欢派对,礼物只是附带的噱头,并不是主角。但在“礼尚往来”的处世之道中长大的中国人,对送礼也并不陌生,即使不算对素不相识的权势人物登门朝拜的逼不得已,年节生日中向亲友致意也是人之常情。不过除了表达的心意相似外,中国和美国的送礼文化可谓大相径庭。
美国人送礼,无论大小一定要罩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一份没有包装的礼物夺走了收者期盼和未知的快乐,也会让送者落入好像赤裸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窘迫。无论礼物轻重,送者一定不会忘记把显示价格的标签撕去,这倒不是为了给收者猜想的空间,而是为了把情义无价的苦心放在明处,让对方可以一目了然。
没有了喧宾夺主的盖头,不忌讳与生俱来的身价,全无心机的中国礼物显得老实巴交却也更加真诚。不过中国人送礼却有另一套美国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规则,比如用礼物多寡的严格差别来显示收者地位的高低。一位在美国公司做小主管的朋友曾经一脸迷惑地问我,为什么在他和几个同事一起接待了一个来访的中国代表团后,代表团把带来的一大堆礼物全部交给了他的老板?
我读书时,班上一位美国同学在中央公园开野餐生日派对,事先发电邮跟大家说只需要自备零食,不用准备礼物,结果参加派对的美国人都只带了零食,而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只带了零食还带了礼物——我们太过习惯从别人半推半就的暧昧态度中读出潜台词,美国人的说一不二反而让我们把不准调门。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不是送礼的习俗折射出的两种文化的差异,而是我自己在其中的辗转。在中国时,我曾经与两名来学汉语的美国女孩同住一间宿舍,成了好朋友。我到美国后,三人重逢,各自准备了礼物来参加聚会,我给她们两人的礼物一模一样,而她们准备的两份礼物却完全不同,让我明白美国人在送礼时对收者独立个性的强调。
多年后,我回国探亲时给前来参加聚会的两个朋友新添的同岁小宝贝准备了两份完全不同的礼物,却被明眼人指出是犯了忌——在中国,礼物的区别事关亲疏,相同的才算一碗水端平。
同与不同间更多的是物是人非。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可能不只因为水在流,也因为我已经走远了
其实在所有的洋节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圣诞节。虽然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守着壁炉旁挂满晶莹坠饰的圣诞树,听听那些久远而神秘的宗教故事的确是种享受,但之前的两个月中,狂轰滥炸喋喋不休促销的商家和满大街拎着各式各样的包装袋、脸上显出醉酒般兴奋的人群,都让你毫不费力地看穿这个节日的温情面纱下面资本社会商品统帅情感、物质主掌理智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个关于礼物的节日,男女老幼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参与这场礼物游戏。从事先对亲友的需求犹抱琵琶的打探、对自己的喜好欲说还休的暗示,到购物时一手握着打折券,一手握着计算器的精打细算,到拆礼物时无论心里的真实感受,脸上都要做出的惊喜和感激、拥抱、亲吻……直到所有程序完成之后,在商场的退货台前排起比缴款台前长得多的队伍,这场游戏才算结束。
这几年被进口到中国的圣诞节,程序上显得简单得多,基本上是年轻人的狂欢派对,礼物只是附带的噱头,并不是主角。但在“礼尚往来”的处世之道中长大的中国人,对送礼也并不陌生,即使不算对素不相识的权势人物登门朝拜的逼不得已,年节生日中向亲友致意也是人之常情。不过除了表达的心意相似外,中国和美国的送礼文化可谓大相径庭。
美国人送礼,无论大小一定要罩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一份没有包装的礼物夺走了收者期盼和未知的快乐,也会让送者落入好像赤裸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窘迫。无论礼物轻重,送者一定不会忘记把显示价格的标签撕去,这倒不是为了给收者猜想的空间,而是为了把情义无价的苦心放在明处,让对方可以一目了然。
没有了喧宾夺主的盖头,不忌讳与生俱来的身价,全无心机的中国礼物显得老实巴交却也更加真诚。不过中国人送礼却有另一套美国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规则,比如用礼物多寡的严格差别来显示收者地位的高低。一位在美国公司做小主管的朋友曾经一脸迷惑地问我,为什么在他和几个同事一起接待了一个来访的中国代表团后,代表团把带来的一大堆礼物全部交给了他的老板?
我读书时,班上一位美国同学在中央公园开野餐生日派对,事先发电邮跟大家说只需要自备零食,不用准备礼物,结果参加派对的美国人都只带了零食,而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只带了零食还带了礼物——我们太过习惯从别人半推半就的暧昧态度中读出潜台词,美国人的说一不二反而让我们把不准调门。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不是送礼的习俗折射出的两种文化的差异,而是我自己在其中的辗转。在中国时,我曾经与两名来学汉语的美国女孩同住一间宿舍,成了好朋友。我到美国后,三人重逢,各自准备了礼物来参加聚会,我给她们两人的礼物一模一样,而她们准备的两份礼物却完全不同,让我明白美国人在送礼时对收者独立个性的强调。
多年后,我回国探亲时给前来参加聚会的两个朋友新添的同岁小宝贝准备了两份完全不同的礼物,却被明眼人指出是犯了忌——在中国,礼物的区别事关亲疏,相同的才算一碗水端平。
同与不同间更多的是物是人非。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可能不只因为水在流,也因为我已经走远了
我们支持的支付方式:
储值预付款 / 网上银行 / 支付宝银行转帐 / 积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