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同里的面孔》
发表时间:2010/4/20 14:45:00
我生长在北京,但是对胡同并不了解,因为我住在西三环外的公主坟,在八十年代,还是城外。我的小学、中学同学大多是部队和国家机关大院的子弟(很多人在学校说普通话,在家里说家乡话),我的邻居也来自五湖四海,北京是个移民城市,我从小就有很深体会。我的父母也不是北京人,所以没有亲戚住在胡同里,我从小就觉得胡同很近又很遥远,经常路过,但没有深入的走近过胡同,对其中的文化更不了解,甚至我说的普通话和老北京说的北京话都不一样。
我在电影学院上过两年的图片摄影续本,系统的学习了摄影的历史和技术,我觉得电影学院不象人大新闻系和中央美院摄影系一样有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而是在构图、曝光、相机原理、感光材料,摄影理论上面面俱到,比较枯燥,但学好了基本功。03年毕业后,我的工作是拍录像,但我还是喜欢图片摄影,最大的爱好就是浏览《色影无忌》,最喜欢的版块是器材评测和文字论坛,也算是一直在自学摄影。
09年我参加了一次北京“快乐影友”的活动,李少文老师放映了他拍摄的胡同作品,我深受启发,开始了没有目标的拍摄,只要天气好,我就骑上自行车,穿梭在陌生的小巷里,很多胡同的名字我都不知道,更不熟悉,有时候一天要拍一千张,幸好是数码相机。《色影无忌》十周年的北京活动,我见到了陈长芬老师。很早就知道陈老师是拍长城的,他的风光作品也看过不少,但这次陈老师放映的是他用20*24相机拍摄的人文记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长城脚下的老奶奶,90多岁了,没有拍过一张照片,陈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看似很平淡的纪念照,几个月后,老人病逝,我突然觉得这些照片是无价的。一位老人一生也只有这几张照片啊。小时候我的一个邻居万叔叔是老家安徽南部的,他经常对我们说他知道自己祖先的模样,因为他们老家有一种传统,人到中年,给自己画一张肖像,是刻在非常结实的木版上,可以永久保存。所以他知道几百年前先人的容貌。我小时候有几张黑白照片,也是万叔叔给我拍的。虽然不清楚,但现在看起来很珍贵。万叔叔并不是摄影师,而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但喜欢给邻居拍照,可能是一种家乡传统的传承。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人的状态是一去不覆返的。
西园子杨老爷子 摄影:陈川平
我决定以后在胡同拍摄中多拍一些人的肖像,而且答应给每个人都洗几张,送给他们做纪念,每次我送照片时,照片上的主人公都很高兴,可能也有惊喜,他们都说没想到我还真送来了。
我们支持的支付方式:
储值预付款 / 网上银行 / 支付宝银行转帐 / 积分支付 /